当前位置:首页>>资讯

桂林日报发表文章《桂林隐蔽战线的红色丰碑》

时间:2021-03-30

桂林隐蔽战线的红色丰碑
桂林日报 新闻    时间:2021年03月30日    来源:桂林日报

  李克农(记者翻拍)

  谢和赓(记者翻拍)

  秀峰区解西社区党员在参观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展出的李克农当年使用过的物品。记者陈静 摄

  今天的人们通过参观当年在八路军桂林办事处工作的中共地下党员图片展,了解那段发生在桂林隐蔽战线的故事。记者陈静 摄
  毛泽东主席曾经说过,我们战胜对手主要靠两个战场,一个是公开的战场,一个是隐蔽的战场。隐蔽战线是革命斗争当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部分。这条隐蔽战线很少出现那些披红戴花站在领奖台上的战斗英雄,他们是一个又一个默默无闻、英勇无畏的战士,甚至有的人直到牺牲了我们都不能说出他的名字。不同的战线,共同的信仰。隐蔽战线的革命前辈生前大都默默无闻,却为共和国留下了一座座丰碑。当年中国共产党的隐蔽战线工作中,有两个人与桂林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是李克农和谢和赓。今天,让我们追寻他们当年在桂林的足迹,追忆他们在桂林谱写的精彩故事。
  本报记者 陈静
李克农:隐蔽在八路军办事处的“特工王”
  1955年,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实行军衔制,在授衔的55位开国上将中,有一位从没有领过兵、打过仗,但他却是一个不可多得的猛将。他,就是被称为我党“特工王”的李克农上将。
  李克农是中共隐蔽战线上的卓越领导人,中共情报机构的创始人之一,曾与胡底、钱壮飞被誉为“龙潭三杰”,为保卫中国红色政权建立了杰出的功勋。
  李克农祖籍安徽巢县,1899年生于芜湖。上世纪20年代,在毛泽东、李大钊等中共早期领导人进步思想的熏陶下,年轻的李克农加入中国共产党,并逐步显示出了非凡的地下工作才干。他的一生从此与中共历史上的许多重要事件联系在一起。李克农毕生战斗在秘密战线上,曾奉命打入国民党最高特务机关,掌握其几乎所有的重大机密,似一把尖刀插在敌人心脏上。在危急关头,他又与战友们一起,为保卫党中央领导机关的安全立下奇功。
  1927年4月18日,国民党芜湖右派策划反革命政变。李克农及时获得情报,使中共芜湖特支及共青团芜湖地方执行委员会主要骨干得以安全撤离。这是李克农送出的第一份情报,自此以后他的工作很多是围绕情报工作展开,送出的情报,挽救的同志,不计其数。
  1929年12月,李克农经组织上批准考入国民党无线电管理局。同时,中共方面在周恩来的领导下组建中央特科。李克农、钱壮飞、胡底遵照周恩来的命令,设法打入国民党特务组织内部,并组建党的特别小组,李克农担任组长,往来宁沪之间指导工作,并负责与中央特科联系。
  1938年底,周恩来根据中央指示,与国民党桂系协商,在桂林设立了八路军办事处。李克农以南方局秘书长的身份,坐镇桂林全权负责,对外称八路军桂林办事处处长。办事处二楼设有办事处的公开电台,李克农亲自坐镇指挥。城北数公里外的莫北村及金家村的民房,主要用来安置过往同志及“八办”家属,办事处与中共中央、南方局联系的秘密电台就设在这里。
  在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展览厅展出的一张照片上,一部外壳擦拭得锃亮的老式135莱卡照相机引人注目。它是李克农在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件至爱宝物。这部老式的德国进口相机,作为记录历史瞬间的特殊工具,曾随李克农走南闯北,从上海到南京,从延安到西安、武汉、桂林,经重庆又回到延安,经历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许多重大事件、革命同志和党的领导人拍摄过大量照片,留下了许多弥足珍贵的历史镜头。特别是在特殊的战争年代,这部相机还为我党的隐蔽战线事业做出过特殊的贡献,收集并提供了许多重要的有价值的情报信息。
  《桂林抗战文化城奇闻异事》一书中记述了李克农和这台相机的故事:当年,善于搜集情报的李克农为了随时掌握情况,搜集证据特别是国民党反动派经常制造反共摩擦事件的有力证据,维护国共合作,有随身携带照相机拍摄照片的习惯。
  1940年11月,桂系迫于蒋介石中央政权的压力和政治、经济上的诱惑,彻底地与国民党中央政权同流合污,桂林的政治气氛骤然紧张。一时间,大街小巷的国民党特务多了起来,许多进步文化活动和抗日民主运动不得不转入地下。这时,八路军桂林办事处周围的环境也越来越让人觉得奇怪,问路的、要饭的、吆喝叫卖的、拉车的……各式各样神情古怪的人不断增多。这些奇怪的现象其实早已被办事处人员察觉,李克农更是机警地用相机一一记录在案,以随时应对反动派的滋事挑衅。
  现在纪念馆里陈列的许多办事处人员当年的照片,也是李克农用这部相机拍摄的。后来李克农到延安,还用这部相机为毛泽东、周恩来等党的高级领导人及其家人拍摄过照片。可以说,它为记录中国革命的艰苦历程立下了汗马功劳。如今,这部相机已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为了确保情报工作万无一失,李克农规定,八路军办事处所有工作人员必须严守党纪、军纪,做好保密防奸工作。每天废纸篓中的碎纸,即使是不重要的,也要由值班人员监督烧掉。没有组织的批准,不准将陌生人带进办事处,更不允许将文件随便带出办事处。
  为了对付特务的监视,李克农规定,办事处人员穿军装时,就从办事处的大门出去,穿便装时就混在来糟坊做酒生意的顾客中出入。来八路军办事处联系或是汇报工作的,也都装作买酒的顾客从糟坊出入,使特务们无法辨认,便于摆脱盯梢和跟踪。李克农本人也经常利用参加宴会等公开方式,与秘密党员进行联络。
  在八路军桂林办事处成立后两年多的时间里,国民党特务蓄意破坏、盯梢的事情几乎每天都有发生,但每次都逃不过李克农的火眼金睛。办事处的各项工作,特别是情报工作也因此一次次化险为夷。
  解放战争时期,李克农是中共情报工作的实际负责人。他是中共最好的情报专家,不但能够亲自行动,直接获得情报,而且具有战略眼光,擅长组织运筹。全面内战爆发后,情报工作的重点转向军事情报。李克农将中共的情报力量部署到全国各战略区,为中央军委指挥战略决战提供了大量准确的情报,被誉为“克公”。毛主席曾称赞:“解放战争中的情报工作是最成功的。”
  谢和赓:潜伏在国民党要员身边的“红色特工”
  谢和赓是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周恩来、董必武、李克农直接领导下的“特密”地下党员,曾担任过吉鸿昌、白崇禧、李宗仁的秘书和蒋介石大本营国防会议秘书……他是一名潜伏在国民党要员身边的“红色特工”,被称为中国共产党最著名的十六个卧底之一。
  1912年12月,谢和赓出生在桂林的一个书香门第家庭。其父谢顺慈曾担任过广西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教师兼主任,极为看重孩子的教育,所以谢和赓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青少年时代,在思想上对谢和赓影响最大的是他二哥谢铁民。谢铁民是中共早期的农民运动领导人,在当时是很有影响的人物。在二哥的影响下,谢和赓开始大量阅读《新青年》《向导》等进步书刊,慢慢地懂得了不少革命道理。
  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对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血腥屠杀,谢铁民不幸被捕牺牲。二哥的英勇就义让谢和赓看清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真面目,他把复仇的种子埋藏在心里。
  1930年,谢和赓到北平求学,就读于中国大学经济系,并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奉命打入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先后任冯玉祥和吉鸿昌的秘书。1934年,党中央拟派人到广西做桂系统战工作时,考虑到谢家与桂系首脑李、白两家甚有渊源,经周恩来亲自审定、党中央批准后,派谢和赓回到广西工作,并趁机打入桂系内部的核心机关,担任白崇禧副总司令的中校机要秘书,兼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大本营中校秘书。
  在《桂林抗战文化城奇闻异事》一书中曾表述:李克农要求谢和赓在国统区复杂多变的政治环境中,要采取灵活应变的方式,以应对各种不同的情况;在政治面目上则不必过度灰色,但也不能太红太激进了,这样容易引起暴露,也与白崇禧的机要秘书身份不符。同时指示他应当以爱国青年稍有激进的面目出现,这样可以显露才华,争取桂系高层的赏识。还要不断取得桂系首脑的信任,利用各种机会巧妙地宣传抗战思想,适时敦劝桂系坚持抗战,积极抗战。
  在工作中,谢和赓出众的才华很快就取得了桂系首脑的信任,成了一位可以随意出入李宗仁、白崇禧住处的中共党员。1937年下半年,谢和赓以“白副总参谋长机要秘书兼大本营秘书”的名义起草了一份上呈蒋介石的“万言书”,即《全面军事总动员纲领与展开全国游击战争之方案),内容是关于实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具体实施办法。里面加入了“积小胜成大胜,以空间换时间”等抗战简句,还首度使用了“持久战”这一战略名词。实际上这正是融合了共产党的主张、毛泽东《论持久战》的论述精神的结果。蒋介石对“万言书”表示认同;白崇禧则高度赞赏,还特地指示打印300份,分别寄发给各省主席、保安司令、各军长、政治部及一些重要单位。谢和赓用这样的方式巧妙贯彻了中共中央的抗日政治主张。
  以后白崇禧的讲话稿大多由谢和赓草拟,而这些讲话稿又多数经周恩来、李克农等中共领导人修改后再呈给白崇禧。记者在李克农的回忆录中还看到这么一段趣事:1938年5月,白崇禧拟向国民党师长以上军官集训团发表演讲。谢和赓用三天三夜时间写出演讲初稿,大约14000字,经李克农、周恩来审阅修改后,删除了一些不符合白崇禧身份及言词过激的语言。白崇禧演讲时完全采用了谢和赓写的讲稿。所以李克农曾风趣幽默地戏说谢和赓:“有恩来同志做谢和赓的改文教师,这恐怕是老蒋和白崇禧都想象不到的呀!”
  1942年,谢和赓被国民政府派往美国留学,其间仍替中共从事情报和统一战线工作。2005年,谢和赓在安徽走完了他跌宕起伏、命运多舛的一生。
  中共隐蔽战线:一段不能忘记的历史
  “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是《孙子兵法》阐述的战争基本准则。其对间谍使用总结说:“非圣智不能用间”,“非仁义不能使间”。从1927年国共合作破裂直至1949年解放战争在大陆胜利,中国共产党同国民党在争夺政权斗争中,除了在公开战场较量,还在隐蔽战线进行了激烈交锋。记者在3月2日《北京日报》的《中共隐蔽战线的激烈交锋》一文中看到这样的描述——
  从大革命时的白色恐怖、反“围剿”、长征、“西安事变”,到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斗争历尽艰辛。身处敌人心脏的中共隐蔽战线工作者,为中国革命作出了巨大牺牲。中共隐蔽战线斗争的历史,是中国革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些年来,像《风声》、《潜伏》等以中共隐蔽战线斗争为题材的影视作品不断涌现,不少市民也通过书籍和影视等方式了解这段历史。
  “真没想到李克农与八路军桂林办事处也有这么一段历史。”“当年他(谢和赓)潜伏在老蒋(蒋介石)和白崇禧身边,故事比电视剧《潜伏》中的余则成更精彩。没想到我们桂林还有那么厉害的人呀。”3月24日,秀峰区解西社区组织党员到八路军桂林办事处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对于当年那段历史,不少党员津津乐道。
  前不久,记者来到东华门附近的兰井巷。这里虽不在东西巷街区的中心位置,但经过修整后也颇有古韵。当年的兰井和谢家大院早已不见踪影,只有路牌能让人确定巷子所在地点。“谢家大院当年就在兰井巷,这家出了不少名人。”老街坊廖老伯告诉记者。如今,往来的游客和行人中已经鲜有人知道这里曾是谢家大院,这里曾诞生过这样一个了不起的共产党人。
  记者在八路军桂林办事处纪念馆的留言簿上看到这样一段留言:“这是一条看不见的战线,每个人都有一段惊心动魄的传奇;这是一条死守信仰的战线,每个人都为了同一个黎明奋勇向前;这是一条血色惊澜的战线,每个人都做出了无悔的生死抉择。”正因如此,这段以李克农、谢和庚为代表的桂林隐蔽战线的历史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牢记。